四九起義是中共皖北特委在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白色恐怖蔓延的形勢下,為進一步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執行皖北土地革命任務的指示,于1928年4月9日在阜陽發動的聯合武裝起義。
1928年2月9日,魏野疇在太和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會上批判了以前指導機關的機會主義,成立了臨時皖北特委,魏野疇任書記。會議決定執行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動任務,決定派人向河南省委報告,并請轉知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3月25日,中共中央給中共皖北特委的指示信:“本黨現在策略簡要的說是發展群眾斗爭,領導群眾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4月5日,中共皖北特委在阜陽召開各縣委、區委和高、楊兩部黨組織負責人會議,提出以高桂滋部教導團官兵為骨干首先在阜城發動起義,阜陽取勝,各縣響應,建立豫皖革命根據地,定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發動起義。后因計劃泄密,第十軍軍校中的100多名共產黨員被解除武裝押送出境。4月7日,皖北特委在潁州西湖會老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于4月9日提前發動起義,成立了以魏野疇為總指揮的皖北革命軍事委員會。4月8日,阜陽行流農民協會根據特委決定,在李端甫、李烈飛領導下,于當晚解除行流稅警武裝,獲長短槍19支,組成5個赤衛大隊,截斷阜太間的通訊聯系,行流暴動成功。
4月9日凌晨,阜陽起義爆發。城內起義官兵申明甫等按計劃執行點燃起義信號的任務,因天黑雨大,信號(燃火)沒能傳出,城外起義官兵與農民赤衛隊未能配合攻城,城內起義官兵與敵激戰失利,敵眾我寡、攻城無望的形勢下,起義軍分兩路進行轉移:一路由魏野疇率領向西轉移,行至臨泉老集被國民黨收編的土匪包圍,魏野疇被捕后犧牲;另一路由昌紹先、杜聿德率領往北到達行流王官集,與當地農民赤衛隊會師。下午在行流王官集召開大會,大會由李端甫主持,宣布皖北蘇維埃政府成立,并宣布成立皖北工農紅軍。皖北特委負責組織工作的高望東宣布李端甫、李烈飛(李力果)任蘇維埃政府正副主席,昌紹先、杜聿德任工農紅軍正副指揮。會上李烈飛宣布了《臨時土地法》《臨時工會法》《農民協會組織綱領》,并宣布立即開展皖北土地革命。
成立大會后,很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紅軍很快擴充到一個團,赤衛隊發展到近萬人。赤衛隊員和農協會員在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運動。在宋灣、邵營等地方圓20多里范圍內斗爭地主20多戶,繳獲長短槍60余支,沒收大米7000多斤、食鹽2000多斤、銀元200多塊以及食糖衣物等,分給貧苦農民。起義軍戰士也分別幫助農民開展斗爭,申明甫帶隊到梅莊,梅莊地主聽說來了紅軍都嚇跑了。有的地主害怕紅軍,主動打開家門,把糧食、衣服分給農民。在新生的皖北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受壓迫的窮人獲得了解放,歡欣鼓舞、奔走相告,阜陽起義的喜訊,迅速在皖北傳開。4月11日,王官集皖北工農紅軍遭敵包圍,工農紅軍奮勇還擊,與敵激戰。因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終被打散。昌紹先在掩護部隊突圍時犧牲。杜聿德、苗勃然等在突圍中被俘,后被殺害。胡英初、蔡甲午等突圍到太和尚寨被地主武裝截擊,先后被殺害。起義失敗,剛剛誕生的紅色政權被扼殺在搖籃中。
四九起義是皖北共產黨人“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一次英勇的實踐。它點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紅色政權--皖北蘇維埃政府,組成了我黨領導的較早的紅軍之一皖北工農紅軍,提高了皖北革命人民群眾的覺悟和士氣,也使安徽黨組織取得了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政權的初步經驗,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正如1962年毛澤東同志同開國中將孔從洲同志談話中評價的那樣:“這次暴動(四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點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勝利真是來之不易”。